长江日报记者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获悉,长征二号F(以下简称“长二F”)遥十四运载火箭与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组合体已转运至发射区。发射场设施设备状态良好,后续将按计划开展发射前的各项功能检查、联合测试等工作。
2022年是完成中国空间站建造的决战决胜之年,又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30周年。据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火箭院”)介绍,今年长二F运载火箭将要执行两次载人发射任务,执行发射任务的火箭仍按照“打一备一”的方式进行。5月29日转场的遥十四运载火箭作为“神十三”任务的应急救援火箭,从“起立就位”到“交接换岗”,“站”着值班了8个多月,再加上发金乌骨舒胶囊射准备时间,它的站立时长创中国载人火箭之最。
■ 万无一失:箭船罩塔组合体经过反复检测
火箭和飞船组合体总高度近60米,大约20多层楼高,“挪动起来并不容易”。通过特殊设计的铁轨,它们从垂直总装测试厂房稳稳驶向1500米外的发射塔架,转运过程历时一个半小时。湛蓝的天空、洁白的火箭、鲜红的国旗,组成一幅绝美的画面,振奋人心。
据了解,长二F运载火箭是我国目前唯一可以执行载人任务的火箭,有着“神箭”的美誉。它1992年立项,1999年11月20日成功首飞,2003年10月15日成功将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圆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截至目前,长二F运载火箭已经成功发射13艘神舟飞船,将1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
金乌骨舒胶囊哪里有卖此次出征的长二F遥十四运载火箭,总长58.4米,直径3.35米,捆绑了4个助推器,起飞重量约480吨,可以将8吨多重的神舟飞船送入中国空间站运行的近地轨道。
长二F运载火箭副总设计师刘烽介绍,航天员的安全是载人火箭设计师要考虑的核心要素。可靠和安全,贯穿长二F运载火箭研制的整个过程。“火箭上有应急逃生装置,名叫逃逸塔。”逃逸塔的作用主要就是在低空条件下进行逃逸,也就是说当火箭飞行还没超过40公里的时候,由于它还处在一个稠密的大气层内,这时候如果火箭出现故障,逃逸塔的发动机就会点火,拽着飞船飞离火箭。
4月16日,随着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降落在东风着陆场,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任务圆满收官。即将发射的神舟十四号,是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
“天舟四号货运飞船在5月10日凌晨成功发射,飞行约6.5小时后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后向对接口;即将发射的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将对接于天和核心舱的径向对接口。”现场技术人员介绍,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长二F遥十四运载火箭组合体整体“搬家”转运之前,火箭、飞船、整流罩、逃逸塔在完成技术区所有准备工作后,于5月26日完成吊装对接,构成一个完整的箭船罩塔组合金乌骨舒胶囊功效体,各系统在几个小时前进行箭体清封舱确认,确认了状态,就可以关闭相关舱门,具备了垂直转运的条件。
■ 超长站岗:竖立“值班”待命超8个月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火箭设计师钱航向记者介绍,为进一步确保航天员的生命安全,从长二F遥十二、长二F遥十三起,火箭采取“发射一发、备份一发”及“滚动备份”的发射模式。
“去年下半年长二F遥十三任务期间,长二F遥十四率先完成基础级的总装测试,并以竖立状态封存于技术区厂房内,同时整流罩(伴罩)和逃逸塔也整装待命,封存于各自的厂房内。”
“去年10月16日,长二F遥十三发射成功,将神舟十三号顺利送入预定轨道。长二F遥十四见证了火箭‘兄弟’长二F遥十三总装测试、转运和发射的全过程。”
4月16日,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结束183天的太空“出差”,顺利返回地球。离着陆点不远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二F遥十四就此结束约6个月的应急值班“站岗”,进入应急转正常的发射流程,为执行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做准备。
长二F遥十四在技术区厂房竖立超过8个月,是我国竖立时间最长时间的火箭。
■ 振奋人心:新一代载人飞船将能重复使用、可搭载更多航天员
根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任务时间表,发射天舟四号货运飞船后,6月将发射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7月发射空间站问天实验舱,10月发射空间站梦天实验舱,空间站的三个舱段将形成“T”字基本构型,完成中国空间站的在轨建造。之后还将实施天舟五号货运飞船和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
据介绍,神舟十四号和神舟十五号两个乘组均由3名航天员组成,都将在轨飞行6个月,并将首次实现在轨乘组轮换,实现不间断有人驻留。两个乘组6名航天员将共同在轨驻留5到10天。
今年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以后,工程将转入为期10年以上的应用与发展阶段。初步计划是每年发射两艘载人飞船和两艘货运飞船。航天员要长期在轨驻留,开展空间科学金乌骨舒胶囊的价格实验和技术试验,并对空间站进行照料和维护。
据披露:为进一步提升工程的综合能力和技术水平,我国还将研制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和新一代载人飞船。其中,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和新一代载人飞船的返回舱都可以实现重复使用,新一代载人飞船综合能力也将得到大幅提升,可以搭载更多名航天员。另外,还将开展更大规模的空间研究实验和新技术试验。
(长江日报驻京记者柯立 通讯员王伟童)